86家财险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合计超过778亿元
发布时间:2025-11-06 10:10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本报记者 杨晓涵 近日,保险公司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一一披露,财险公司经营业绩也出炉。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截至11月4日,已有86家产险公司披露了第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86家产险公司实现保险业务总收入1.37万亿元,净利润合计778.27亿元。上述两项核心经营指标按可比口径计算均同比增长,其中净利润增长。受访专家表示,财险公司净利润大幅增长同比增长较快,主要是由于业务结构优化、运营效率提升、投资收益回收等因素。上述86家财产保险公司受益的78家财产保险公司,其中申能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苏州东吴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近年来新成立的保险公司,没有完整的可比数据。从可比来看,今年前三季度,产险业务总收入同比增长4.0%,净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3.1%,增幅显着。 partykular介绍,从保险业务收入来看,今年前三季度,中国人保财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保财险”)、中国平安产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保财险”)的保险业务收入中国平安产险(简称“平安产险”)、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人保财险”)均突破千亿元,分别以4447.32亿元、2565.79亿元、1596.83亿元位居前三。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寿财险”)和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保险业务收入超过500亿元,分别以855.77亿元和575.4亿元排名第四和第五。净利润方面,除保险以外的86家自营及财险公司中,今年前三季度有78家产险公司实现正盈利,净利润合计780.65亿元; 8家财产保险公司遭受损失,损失总额2.38亿元。具体来看,人保产险、平安产险、太保净利润保险、国寿财险、众安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位列前五。对此,北京拍拍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前三季度,保险业平稳增长呈现出“质与量并举”的良好态势,保险业务收入平稳增长,净利润同比增幅较大,表明行业收入可大幅增长。这背后的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业务结构优化。综合改革后车险市场保持稳定。同时,非车险业务成为政策支持和社会需求升级拉动的重要增长引擎;二是运营效率提升,行业整体通过精细化管理降低综合风险进入和控制。综合成本,同时资本市场的复苏也带来了较好的投资回报,承销与投资双轮驱动共同推动净利润高增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戈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评价时表示,前三季度产险行业呈现出“保费增长平稳、利润高”的特点。其中,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超过50%,主要得益于权益市场表现较好带来的投资收益改善以及承保盈利能力的提升。特别是“保银统一”政策推动行业综合成本率显着优化。其中,综合比率是主要指标r衡量公司及意外险公司承保端的经营状况,反映财产及意外险公司承保端的盈利能力。综合成本率超过100%是不好的,意味着财产和意外保险公司正在从承保业务中消失。从综合成本率来看,今年前三季度,有50家保险公司综合成本率超过100%,数量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马特奥效应”凸显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前三季度,“老三家”(人保财险、平安财险、中国太平洋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合计实现净利润579.51亿元,占整体净利润的74%。与此同时,45家财险公司净利润不足1亿元。时间业内的“马太效应”还是相当显着的。隆格表示,财产险行业的“马特奥效应”众所周知,因为领先的保险公司在品牌、渠道、数据和资本规模等方面具有显着优势,更适合严格控制和稀释成本。对于中小财险公司来说,应放弃同质化竞争,聚焦新能源车险等细分市场或构建特定股东生态系统,走专业化、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利用“小而快”的优势优化成本和服务。杨帆还表示,中小财险公司成功的关键是避免同质化竞争。中小财产保险公司可以通过产品创新和快速服务中介建立鲜明的优势。例如责任保险、健康保险或特定行业的风险保障。同时,积极拥抱金融科技,提升运营效率和客户体验,或者通过深化技术渠道和平台合作,以照明模式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立足之地。 (编辑:蔡青) 中国经济网公告:股市信息来自合作媒体和机构。这是作者的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需自行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