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在今年秋粮丰收的第一线,移动烘干机、移动质检车穿梭于乡村田野,将粮食收储服务转移到农田田埂,为农民提供及时的烘干和质检服务。这些移动设备可用性强、部署灵活,是提高粮食采后减损、应急响应效率的主力军。它们的推广应用,不仅推动了粮食产后服务模式改革,也进一步完善了粮食收储体系,为构建健全国家粮食安全体系提供了重要战略支点。如今,除了移动烘干机、移动质检车,还有储粮集装箱、它们共同构成了谷物收集和储存的移动解决方案。它们凭借灵活、高效的优势,彻底颠覆了依赖固定地点的传统收集和存储模式。移动烘干机就像一个“运转的烘干房”。干燥设备集成到卡车等移动平台中。它可以直接推送到田间、收购点甚至灾区,为湿粮提供及时的干燥服务。移动质检车就像一个配备专业检测设备的“移动实验室”。可轻松完成现场、暂存点采样、检测、检测一站式服务,并快速出具检测报告,大大提高质检效率。储粮集装箱就像“流动的粮食”,可以调配到任何需要的地方,如港口、车站、灾区临时安置点等,当粮食突然有需求时,可以调配到任何需要的地方。迅速使用,真正做到“粮到即储”。这些移动设备可以有效应对农业生产的分散性、季节性和重大突发事件。一是精准解决农业生产分散问题。我国粮食生产仍以小农为主,种植地块和收获点十分分散。传统固定收储设施服务半径有限,难以全面覆盖。移动设施就像“移动服务站”,可以直接部署在田间地头、村庄晒场或分散的收集、储存点,扩大服务半径。其次,对定期测试反应良好。谷物收获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当收获达到高峰时,短时间内会产生大量湿粮,加工压力急剧增加。移动设备可轻松部署和驱动即使在有需要的地方,也避免了固定设施丰年“不够满”、灾年“不够用”的尴尬。三是筑牢粮食应急安全屏障。当粮食安全面临重大突发事件考验时,这些移动设施可以瞬间变身高效的应急“消防队”。它们在关键时刻经得起考验、可靠,为食品供应链注入强大的稳定性,成为保障安全的“移动盾牌”。这些移动设备正在悄然推动粮食产后服务的一场革命,将“坐诊”转变为深入现场“主动巡查”。过去,烘干机、检验室、粮库都是固定的,只能“等待”农民把粮食送到家门口。农民送来的粮食如果不合格,就得退回加工,过程来来回回。这不仅花费汽油费,还花费宝贵的时间e、无意中增加了卖粮成本。现在,收储企业借助这些移动设备,通过口岸服务前移,主动为农民提供上门服务,减少了农民来回奔波之苦,降低了卖粮成本。这一转变,不仅是服务地点从“固定”到“移动”的转变,也是产后服务理念的升级,是“农业优先、服务农村、农民”理念的生动实践。这些移动设备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完善了粮食收储系统。逐步从过去主要依靠固定基础设施的静态防御,转向以固定设施为主、移动设施为辅的精准管理新阶段。在粮食收储方面,现代化粮库、检验室、烘干塔等固定设施一直配备齐全。en 的主要依据。但这些固定设施也存在局限性:服务覆盖范围不能完全覆盖偏远、分散的生产现场;投资、建设和维护成本高;不能根据粮食产量波动和突发事件快速调整部署;大量粮食被运往固定粮库,这本身就增加了损失风险。精确解决移动设备的这些薄弱环节。它们与固定设施相辅相成,共同形成集中与分配相结合、静态与动态协调相结合的现代粮食收储体系,增强了整个粮食系统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未来,随着技术不断迭代升级,更多新型移动设备将会诞生。然而,即使技术和设备发生变化,基本逻辑不会改变,那就是更灵活地满足原住民的需求。精准施策,将“三农”理念真正落到实处,为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一体化提供坚实支撑。 (本文来源:庞每日经济 作者:刘辉)
(编辑:胡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