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优化加速,多家银行赎回优先股
发布时间:2025-10-24 09:55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记者彭岩 近日,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密集推出优先股赎回计划,部分银行单笔赎回规模达数十亿元。业内人士认为,这种集中兑付本质上是银行主动应对经营约束、优化资金利用效率的战略选择。从对行业的影响来看,优先股集中赎回是对银行业资本管理底层逻辑的重构。未来银行资本补充可能体现多元化、降低成本等趋势。银行频频赎回 10月21日,上海银行发布公告称,恢复后经董事会批准,并经国家金融监督管理局上海监管局批准,该行拟以零头20元全额赎回未公开发行的2亿股优先股; 10月20日,杭州中国银行公告称,拟于2025年12月15日全额赎回2017年12月15日发行的1亿股非公开优先股,发行规模100亿元;宁波银行计划于2025年11月7日赎回2018年11月发行的1亿股非公开优先股,发行规模10万元,各大国有银行也积极参与。例如,中国银行于2025年3月完成了全部境外优先股的赎回;中国工商银行也于2025年9月完成了29亿美元优先股的赎回。上海金融中心董事曾刚d发展实验室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银行业优先股密集赎回的主要驱动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这是成本优化的考虑。 2015年至2017年发行的优先股股息率一般在5%至6.5%之间。在当前利率持续下降、净息差收窄的环境下,即便如此,此类高息优先股也成为银行资金成本的重大负担。通过用低成本工具赎回和替换,可以显着降低财务成本;另一方面,资本结构也需要调整。随着国内监管要求变得更加困难,银行需要优化其他一级资本的构成,减少对优先股的依赖,转向更灵活、更受监管的资本工具。值得注意的是,李国有银行是优先股的主要发行人。优先股有其特殊性,介于股本和债权之间:可以设定赎回权和回售权,并像债券一样按照“息票股息率”约定。早年发行的优先股一般具有股息率高、投资风险低的特点。不过,从今年开始,多家银行率先降低了优先股股息率。例如,浦发银行、农业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已完成新重组期间股息率的下调。调整后,大部分股息率跌破4%,但这一水平仍高于银行新发债券利率。加快资本结构重塑。作为优先股的主要发行主体,上市银行经常利用这一工具来补充其他一级资本。但最近多年来,随着利率高企,优先股赎回增多,新发行规模受到限制。衡量优先股的一般指标是缩水。一些银行转向发行次级资本债、永续债等低息资本债。业内专家表示,目前永续债、次级资本债等工具的市场接受度有所提高,发行成本明显下降,为银行进行资本置换提供了有利的市场窗口。苏州商业银行特约研究员高正阳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利用低成本资本工具替代高息优先股,不仅可以优化负债成本结构、缓解资金压力,而且可以在净息差收窄的背景下提高资本回报率,推动行业转型。资本结构向“永续债为主、次级债为主”的格局也可能倒逼银行加强精细化资本管理,平衡监管充足率约束下的外生资本补充与内生资本积累的关系。曾钢表示,优先股集中赎回是银行业资本管理底层逻辑的重构,长期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本工具多元化加速,银行将更倾向于使用连续型灵活债券和免税债券,而现代资本的积极探索则随着资本的转移而变化;二是资金管理理念转变,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优先”,更加注重资金利用效率和资产加权优化;三、行业监督管理升级、规范监管部门可以进一步完善资本工具规则,推动银行业从单纯满足监管要求转向主动资本管理。在曾刚看来,随着高息优先股逐渐到期,银行资本补充将采取“以永续债为主、多种工具同时运用、以内生增长为主”的新格局。其中,永恒MGA债券成为募集其他一级资本的首选,二级资本债券继续发挥募集二级资本的主要作用。市场机制成熟,释放门槛低。减记型二级资本债券等创新工具正在加速涌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监管要求。此外,银行将更加注重内生资本积累,通过提高股本回报率(ROE)、优化维护等方式增强“造血”能力。中小银行可以借用更多专业化债券,进行战略性股权投资。 (编辑:蔡青) 中国经济网公告:股市信息来自合作媒体及机构。这是作者的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需自行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