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近日,在2025年“祖国大地谱写青春篇章”思想政治课线上主题宣讲及互动引导活动中,江苏13支“苏超”球队的旗帜在河海大学体育场高高飘扬,各队吉祥物与观众互动,展现了活力、欢乐的足球氛围。 (中国经济网 邓浩 摄) “龙潮”竞赛年,各类群众体育赛事频频“出圈”,“带着赛事去旅行”掀起了消费热潮。以“体育+文旅”为主要运营模式的民间赛事的竞技水平或许达不到成熟专业赛事的高度,但这些赛事源于草根、扎根于群众。参与门槛低,参与度高高度互动。其丰富的内容和有趣的话题不断受到关注,流量红利有效转化为显着的经济增长。以“苏超”为例,借助众多模因层面的现象,通过低票价策略和全民参与,“苏超”成功激活了文化、体育、旅游、商业融合的消费活力。据江苏省商务厅测算,“苏超联赛”取得了“1元门票用7.3元周边消费”的行动效果。 “苏超”、“湘超”、“渝超”、“川超”、“辽超”相继加入群众足球竞赛版图。以贵州的“村超”、“村BA”为例。自“Village BA”品牌推出以来2022年,有着深厚篮球传统的台江县大班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去年,该村接待游客56.7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3亿元。举办“村超联赛”,让榕江县从深刻走向显赫。当地群众还将侗族山歌、侗族琵琶歌、苗木鼓等民族文化带到了“村超”舞台。去年,榕江县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8.03亿元。波普收入相关研究认为,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时,体育产业呈现爆炸性增长。我国在2019年就跨过了这个门槛。进入新时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更加多元化、多样化,特别是精神文化的需求。服务消费是我国主要发展方向消费升级是未来消费需求增长最重要的动力源泉。民间竞赛的日益兴盛,清晰地印证了这一趋势。体育赛事作为消费引擎的价值在于将竞技欲望转化为本地体验,将“赛事+”打造成超级界面,整合多种业态,激活综合效益,完成从“流量爆发点”到“经济支点”的升级。群众体育是赛事经济的“基础”,决定体育产业的厚度。需要看到的是,“苏超”、“村BA”等民间赛事的成功不仅得益于全民健身战略的深入实施,更离不开政府推动的模式创新和资本。源集成。关键在于有效市场与政府承诺的结合确保“政府想干的事”和“人民想干的事”同向,不断激发老百姓和企业主体的参与积极性。要让私人活动既接地气又受欢迎,就必须因地制宜、科学布局。为避免同质化,不同地区必须根据自身资源条件和群众基础精准培育、打造配套赛事。在凸显本土特色的同时,私人赛事不妨借鉴专业赛事的组织模式和运营理念,提升专业性和市场竞争力。 “一花独开不是春天,百花齐放满园”。在我国从体育强国、奥运强国到体育强国的新征程中,我们期待发展更多的民间赛事,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助力高水平体育事业发展。——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原创评论和理论文章可发送至CEPL#ce.cn(#已改为@)。详情请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文。
(编辑:吴晓娟)